[OCAT 研究中心 | 展览阅读 ] 巫鸿:“星星美展”:梳理、再现、重构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画刊杂志 Author 巫鸿
值“星星1979”展览展出之际,《画刊》和OCAT研究中心合作,共同策划了一期特稿。希望以文本梳理的方式,呈现“星星1979”策展团队的展览理念、研究方法和工作思路。在这期特稿中,《“星星美展”:梳理、再现、重构》(巫鸿)、《策划一场展览史:“星星1979”述评》(容思玉)以策展人的视角阐述了本次展览的策划思路和研究意义,《“星星1979”展陈设计工作手记》(刘秋旭)分享了布展的空间逻辑和具体的视觉展陈方案。而在《“星星”研究与出版》中,我们从尚未出版的展览文献中节选了5篇文章,呈现了有关此次展览与“星星”历史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期特稿载于《画刊》杂志2020年第2期。
这个展览能举办还与黄锐有关。前几年黄锐从日本带回一个皮箱,里头装的都是 “星星”的老档案。我作为一个研究者,一看这些原始档案就很兴奋。和星星艺术基金会、和以黄锐先生为代表的一直在继续进行艺术创作的“星星”艺术家们的合作,也是这个展览很重要的一块。他们提供了很多自己收藏和整理的材料,而且作为参与者,他们有着相关的回忆,这种“活”的材料也特别重要。在这次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资料都是原来没有展出过的。能够将如此之多的资料收集整理并呈现出来,是OCAT研究中心和他们一起联合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也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比如当时的几位摄影师,以及其他目击者和研究者。
关于展览的展览
我们做“星星1979”这个展览,是和OCAT研究中心的使命联系在一起的。OCAT首先是一个研究中心,也有展览的机能,但它主要是做研究,希望把历史研究和当代艺术放在一起。所以,和一般美术馆、画廊不一样,OCAT研究中心不光是把展品挂出来,还有很强的研究性,要研究和梳理当代艺术的历史。之所以这次聚焦在“星星美展”上面,就是因为它在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历史地位,特别是在中国当代美术开始发展的阶段。我们还意识到,虽然大家都知道“星星”的重要性,但对它的历史还要进行梳理和研究。比如一些很基本的事实:第一次展览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一共有多少件作品?作品是怎么展陈的?等等。这些事实对于将来的艺术史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我的角度而言,我们不是参与者,我们是研究者、是整理者。所以这次展览就是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工作,希望能够给将来的美术史研究、当代艺术研究打好新的基础。大家都可以利用这个展览,利用我们整理出来的文献,在此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
因此,今天的展览是一个“关于展览的展览”,是用一个展览去展示以前的一个展览,把它搜集、分析,然后再提升。我们进行了两个方向的工作:一个是“星星”的成员,他们在40年前做了一个划时代的展览,之后也一直在继续创作。他们为这次展览提供了很多资料。另一个就是策展人、研究者和研究机构在做的工作。这两个方向凑在一块,形成了今天这个展览。
“星星美展”是一个历史上消失了的事件,但留下了很多记录。“星星1979”这个关于展览的展览是当下的、今天的一个展览。它本身的定位既是学术性的,又是艺术性的,所呈现出的是当今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现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这个现象本身和艺术创作不太一样,它带有很强的历史研究梳理性质,但是还要用一个空间把它展示出来,它当然也是展览。
虽然今年正好是第一届“星星美展”40周年,但是我们展览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纪念。“星星1979”主要的目的是利用这个契机来做一个很扎实的文献梳理和分析。同时,我作为一个研究者也要说明,虽然我们做了这个展览,但并不是说就做到头了,需要继续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现在把这个展览呈现出来,大家还可以不断提供新的材料,进行参与。
情境重现
今天我们看到的展览,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从实物到最后的呈现方式,观众可以看到这些努力如何导致这个“关于展览的展览”——不是关于作品,而是关于展览和当时的情境。所以,我们的展示即从20世纪70年代的情境开始。今天的很多年轻人可能对那个年代没有感觉,我们因此在展厅第一部分放映了一部小电影,是一个法国人拍的当时的北京街头。从这个情境开始,告诉大家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看当时的北京人是什么样,当时的那种色彩、气氛、街道是什么样。然后进入第二部分,是“今天”和“星星”,一个文学团体、一个美术团体,两者之间强烈的互动。这部分里还有一个小屋子,重构了当时他们进行集会、讨论的场景。所以展览的前两部分是再现当时的情境。第三部分,即展览主体,就是对第一届“星星美展”的重构。这个重构不太容易,因为当时没有详细的记录。经过了很多人的研究,包括容思玉、黄锐及其团队,还有刘秋旭等人,大家进行了很多的核实工作,我个人也做了一些工作。这部分是基本性的,力图还原当时的展览。重构并不是事无巨细,但对一些重要的事情我们也不能回避。比如说,当时的场地是露天的,我们就要显示出室外的气氛和感觉。我们还要弄清楚在那样一种场地里,作品都是怎么排列的。人们对“星星”的了解往往限于少数代表性作品,比如王克平、黄锐的几件作品。但实际上当时展出的作品有100多件,涵盖了很多不同的风格,参加者都是各处来的年轻人。我们需要把当时的情境和作品给大家展现出来。
把一个40年前的事拿出来再做展览,意义何在呢?我觉得这个意义是多重的。对我个人来说,我是一个研究者,我做历史研究,也做展览。中国的当代艺术相对西方来说发生得比较晚,拿1979年做一个时间点,也就是40年,还是比较短。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特别迅速,在这40年里发生的事情特别多。我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回顾做得比较粗糙,这也是一个原因。我们需要把中国当代美术中的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中的细致环节、人的作用和语境挖出来,这样将来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完整、比较深入的对自己当代艺术发展过程的理解。我觉得这也是本展览的一个意义和希望,因为“星星”这个事很重要。我们有时候谈艺术,谈的就是画、作品,而文本、背景、相关资料等好像不太重要。我觉得需要对这种做法画个问号。比如说有很简单的一个事实:当时的“星星美展”里有不少文字,有配诗。我在写这段美术史的时候曾提出过这个问题——我们后来的历史写作把这段割裂了:研究文学史的人就盯上了“今天”和他们写的诗歌,把它们当作一个独立的文学现象来研究;研究艺术史的人就把“星星美展”,特别是里面的几件作品说个没完没了;研究政治史的人就盯上了西单民主墙。但是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包括有关当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艺术的关系,这几方面都是紧密不可分割的。
“星星1979”这个展览恰恰就是要解决这个割裂的现象。这个展览不是要把这个事件进行所谓的分类,一边是作品、一边是背景,而是把这些元素放在一起。所以我们想恢复的不仅是一个展览的原貌,还有它当时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其中人的因素。我们想把人的因素凸显出来。比如“星星”艺术家们都有很多故事,有当时的回忆和记忆,这些都会很有意思。另外,我要强调,对一个场地和情境的重现还得包括当时观众的反应,这非常重要。“星星美展”有很多留言本,记录了当时人们的所写所言。还有观众看了展览以后为之作曲,我们把那些曲子复原,挂上耳机给大家听一听。所以作为一个展览,它有前因后果、有语境,有当时的艺术家和组织者的工作,还有当时观众的反应。我们就是想把这些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来,展出一个活生生的1979年的“星星”。
档案研究作为方法
我们在策划“星星1979”的时候,强调艺术性和文献性并重。我们希望以这个展览做一种尝试,即我们作为策展人、研究者,如何通过展览的方式对一个历史事件进行研究,同时呈现给大家做这件事的方法。这个展览模式的意义所在,就是提供这样一个思路和方法论,在这个方法论的基础上可以再考虑别的一些历史上的展览。历史上的关键大展都应该做,比如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做一做?毕竟那次大展众说纷纭,现在大家对很多具体情况已不是很清楚了。
艺术史的研究和梳理得靠资料、档案。虽然像黄锐等“星星”成员们自己也有这个意识,但是上升到真正的艺术写作、艺术史研究、艺术教学层面,我们有必要借鉴和学习西方的方法和手段。西方对艺术史的梳理非常仔细,相关的档案非常翔实。比如关于达达等艺术运动,相关书籍资料就不知道有多少。关于“星星”的展览和研究,可以参考的翔实的书很少。吕澎写的书,还有我自己写的书,关于“星星”的内容可能也就那么一两页,研究基本都是粗线条的。“星星”的参与者们自己也出了相关书籍,但对细节的梳理也还是比较粗粝。
前几年,我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合作,编辑出版了《中国当代艺术:原始文献》一书,这也是我和OCAT合作的开始,和黄专老师一起做的,我们都对资料、原始积累特别重视。做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就得做个案,不能囫囵吞枣,否则没法总结。因此,把“星星1979”展览当作一个关键历史事件,通过档案的整理梳理,使其重要性真正进入艺术史的序列,这就是这次展览的目的。
注:本文根据2019年12月20日“星星1979”展览开幕现场访谈整理,已经作者审核修订,标题为编者所加。
巫鸿(艺术史家、策展人)
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
巫鸿:“星星美展”:梳理、再现、重构
容思玉(Holly Roussell):策划一场展览史:“星星1979”述评
刘秋旭:“星星1979”展陈设计工作手记
巫鸿、容思玉等:“星星”研究与出版
[ OCAT研究中心 | 方案征集 ] 2020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
OPEN CALL | 2020 Research-Based Curatorial Project
[OCAT研究中心] 2020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方案征集延期至4月15日!
关于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营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主义的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也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开放时间:10:00-17:00 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
联系电话:+8610 6737 5618
邮箱: info@ocatinstitute.org.cn
媒体联系:dingguanjun@ocatinstitute.org.cn
网址:www.ocatinstitute.org.cn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地铁7号线欢乐谷景区站B出口向北100米)
欢迎转发我们的信息至您的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